最近對用於即食(RTE) 食品處理的一次性手套的微生物殘留,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有明顯損壞的手套上的細菌含量比完好的手套要高得多,這強調了定期更換手套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發現手套已經有裂痕或損壞時。
這項研究在新加坡進行,嚴格的法規和消費者的觀念鼓勵在食品處理中廣泛使用手套。新加坡各地隨機選擇了 50 家食品店進行這項研究。研究人員擦拭了參與機構使用的一次性手套的內表面和外表面,隨後進行了測試。
在收集的手套中,66% 由聚乙烯 (PE) 材料製成,34% 由聚氯乙烯 (PVC) 材料製成。總體而言,收集到的手套中有一半以上有物理損壞的跡象。研究人員使用水密測試對受損的手套進行了測試,其中 61% 的 PE 手套和 41% 的 PVC 手套未通過。研究人員表示,雖然 PE 手套由於成本較低且貼合靈活,可能成為食品操作者中更受歡迎的選擇,但它們可能比 PVC 手套更容易損壞,並且需要定期更換。
特別要強調的是,這種大部分半透明的手套,很難立即透過視覺發現手套已經受損或有損傷,這也進一步地造成維護食品安全的困難。微生物測試顯示,受損手套和完好手套的手套內表面和外表面之間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然而,分析表明,與沒有損壞的手套相比,有明顯損壞的手套的內表面和外表面的平均標準板計數(SPC)顯著更高。此外,用於處理不同類型食物的受損手套組之間的平均 SPC 存在顯著差異,用於處理飲料和零食的受損手套的 SPC 顯著低於用於處理麵條和米飯的受損手套。
所有測試手套的內表面均未檢出李斯特菌、沙門氏菌、霍亂弧菌或副溶血弧菌,外表面未檢出沙門氏菌、霍亂弧菌或副溶血弧菌。手套內外表面均檢測到蠟樣芽孢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 的存在,兩者無顯著差異。特別是,有明顯損壞的手套上的蠟樣芽孢桿菌 數量比沒有損壞的手套要高得多。
研究人員強調,雖然在處理食物時正確使用手套可以提供一種防止微生物污染的保護措施,但手套不應取代充分的洗手。
這個研究期待在食物安全的領域上,我們應該選用更耐用、水密性更好,同時容易發現損壞的優質一次性手套,例如:NBR(丁腈)手套或Latex(天然乳膠)手套。